top of page

​最新动态

Adv Energy Mater:全无机CsPbBr3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突破10%
Lanthanide Ions Doped CsPbBr3 Halides for HTM-free 10.14%-Efficiency 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 with an Ultrahigh Open-Circuit Voltage of 1.594V
2.png
      近日,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唐群委教授团队的论文“Lanthanide Ions Doped CsPbBr3 Halides for HTM-free 10.14%-Efficiency 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 with an Ultrahigh Open-Circuit Voltage of 1.594 V”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的影响因子为21.875,是国际能源领域的顶级期刊。段加龙博士生为第一作者,唐群委教授为文章的唯一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774139, 21503202)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1618409)的支持。
Nano energy 1.jpg
Nano Energy:基于电动理论的海洋波浪能捕获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能资源,其中,波浪能是海洋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开发利用以波浪能为代表的“蓝色能源”是实现海岛用电自保障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波浪能储量巨大、资源分布广泛,传统的波浪能转化器件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依托大宗钢铁设备,存在制造成本高昂、采能频率单一、运行维护困难等固有缺陷,很难实现大规模普及利用。因此,开发不受波浪随机性、不稳定性影响,结构简单,原料易得的新型波浪能捕获技术,对于提高波浪能转化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Read More
1.jpg
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

全无机CsPbBr3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光吸收系数,以及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优异的稳定性而受到极大关注。常规空穴传输材料价格昂贵,因此无空穴传输层的CsPbBr3型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表现出更加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其中FTO/c-TiO2/m-TiO2/CsPbBr3/Carbon电池结构的器件最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全无机Cs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目前的效率仍然较低。因此,如何在保持器件高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电池效率是该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Read More
Nano energy 1.jpg
REAL ESTATE

Keep your clients up to date with what’s happening. To make this content your own, just add your images, text and links, or connect to data from your collection. 

Read More
Nano energy 1.jpg
TECHNOLOGY

Keep your clients up to date with what’s happening. To make this content your own, just add your images, text and links, or connect to data from your collection. 

Read More
Nano energy 1.jpg
Nano Energy:基于电动理论的海洋波浪能捕获
Generators to harvest ocean wave energy through electrokinetic principle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能资源,其中,波浪能是海洋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开发利用以波浪能为代表的“蓝色能源”是实现海岛用电自保障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波浪能储量巨大、资源分布广泛,传统的波浪能转化器件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依托大宗钢铁设备,存在制造成本高昂、采能频率单一、运行维护困难等固有缺陷,很难实现大规模普及利用。因此,开发不受波浪随机性、不稳定性影响,结构简单,原料易得的新型波浪能捕获技术,对于提高波浪能转化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jpg
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

        全无机CsPbBr3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光吸收系数,以及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优异的稳定性而受到极大关注。常规空穴传输材料价格昂贵,因此无空穴传输层的CsPbBr3型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表现出更加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其中FTO/c-TiO2/m-TiO2/CsPbBr3/Carbon电池结构的器件最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全无机Cs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目前的效率仍然较低。因此,如何在保持器件高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电池效率是该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图1-9.jpg
J. Mater. Chem. A:通过界面工程改善无机Cs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电荷提取
Toward charge extraction in all-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近年来,基于CsPbBr3的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由于具有优异的热学和化学稳定性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无机PSC器件的电荷提取能力对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经典无机PSC器件采用CsPbBr3薄膜为吸光层,其价带能级为-5.6 eV,与碳电极的功函数-5.0 eV产生的0.6 eV的能量差致使界面电荷严重复合并限制光伏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如何通过界面工程实现界面电荷的高效提取是全无机PSC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图一.jpg
Nano Energy: 自供电PEDOT及衍生物单电极捕获雨能
Self-powered PEDOT and derivate monoelectrodes to harvest rain energy

        太阳能因具有清洁、资源丰富及永不枯竭等优势而成为理想的替代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高效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寻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利用太阳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光伏转换,即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而供人类使用。然而,太阳能电池存在“无光不生电”的弊端,尤其针对雨量丰富(年降雨量>30%)的东南亚及南美地区,光伏发电更加成为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因此,开发捕获雨能的能量转换器件使之与太阳能电池互为补充,已成为实现能量输出最大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图一.jpg
Small: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简化的仅剩下CsPbBr3层
Simplified Perovskite Solar Cell with 4.1%-Efficiency Employing Inorganic CsPbBr3 as Light Absorber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22.7%),被研究人员认为是近年来最有希望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然而,传统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吸光材料的稳定性却成为其商业化的最大障碍。为此,研究人员尝试开发新型的钙钛矿结构吸光剂。其中,具有钙钛矿结构的CsPbBr3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光学、热学和化学稳定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电池材料,目前已通过技术优化、界面优化等方式将电池效率提升至13%以上。

图一.jpg
ChemSusChem:合金调控碳电极功函数改善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荷提取
Alloy-Controlled Work Function for Enhanced Charge Extraction in All-Inorganic CsPbBr3 Perovskite Solar Cells

        近年来,基于CsPbBr3吸光层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由于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低成本得到了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其光电转换效率也持续走高,不断刷新纪录。研究发现,无机PSC器件的电荷提取能力对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经典无机PSC器件采用CsPbBr3薄膜为吸光层,其价带能级为-5.6 eV,与碳电极的功函数-5.0 eV产生的0.6 eV的能量差致使电荷提取困难并限制光伏性能的提升。因此,如何实现高效电荷提取是全无机PSC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图一.png
Angew. Chem. Int. Ed.: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水蒸汽化“敌”为“友”
Carbon Electrode Tailored All-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s To Harvest Solar And Water-Stream Energies

        近年来,基于CsPbBr3的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由于具有优异的热学和化学稳定性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与有机-无机杂化PSC相比,全无机CsPbBr3太阳能电池可以在相对湿度90%以上的空气环境中保持稳定。已开发的无机PSC只能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而对周围环境中的水蒸汽能等其它能量不能吸收利用。水蒸发是实现水循环的关键过程,在此期间释放出巨大的水蒸汽能。如何在不增加电池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无机PSC的多能集成应用是当前光伏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尤其使PSC器件与水蒸汽化“敌”为“友”更是实现最大能量收集的难题。

版权所有© 唐群委教授课题组    暨南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兴业大道东855号暨南大学   邮编:511443

  • w-facebook
  • Twitter Clean
  • White Google+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