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J. Mater. Chem. A:通过界面工程改善无机Cs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电荷提取

Toward charge extraction in all-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引言】

        近年来,基于CsPbBr3的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由于具有优异的热学和化学稳定性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无机PSC器件的电荷提取能力对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经典无机PSC器件采用CsPbBr3薄膜为吸光层,其价带能级为-5.6 eV,与碳电极的功函数-5.0 eV产生的0.6 eV的能量差致使界面电荷严重复合并限制光伏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如何通过界面工程实现界面电荷的高效提取是全无机PSC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成果简介】

        近日,暨南大学唐群委教授(通讯作者)设计了一类绿色合金CuInS2/ZnS量子点,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调控量子点的能带结构,并利用CuInS2/ZnS量子点修饰CsPbBr3钙钛矿层与碳层的界面能级,有效提高了无机PSC器件的空穴提取能力,并获得了8.42%的光电转换效率。相关成果以“Toward charge extraction in all-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interfacial engineering”为标题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杂志上。

【图文简介】

图1-9.jpg
图1. 采用CuInS2/ZnS量子点修饰无机PSC器件界面(a)无机PSC器件结构示意图。(b)无机PSC的SEM断面图。(c)无机PSC的能级结构和电荷传输。(d)具有不同带隙CuInS2/ZnS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图二.jpg
图2. CuInS2/ZnS量子点的相关表征。(a)不同带隙CuInS2/ZnS量子点的PL与紫外-可见吸收图谱。(b)不同带隙CuInS2/ZnS量子点的TEM以及粒径分布。(c)不同带隙CuInS2/ZnS量子点发光特性。(d)CuInS2/ZnS量子点的CIE图谱。(e)CsPbBr3/CuInS2/ZnS层的表面SEM和mapping图谱。
图三.jpg
图3. 无机PSC器件的电池性能(a)CuInS2/ZnS量子点修饰无机PSC器件的J-V曲线。(b)无机PSC器件的稳态输出。(c)无机PSC器件的效率分布。(d)无机PSC器件在RH=80%环境中的稳定性。
图四1.png
图四2.png
图4. 无机PSC器件的电荷提取性能(a)电池器件的PL图谱。(b)电池器件的瞬态荧光光谱。(c)无机PSC器件的复合电流。(d)电池器件的阻抗图谱。

小结:

    研究人员利用CuInS2/ZnS量子点的带隙调控优化了钙钛矿/碳界面的能级结构,改善了无机PSC器件的空穴提取能力,获得了8.42%的光电转换效率,并探讨了不同带隙量子点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这项工作对于深化电荷提取能力的界面工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Toward charge extraction in all-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J. Mater. Chem. A, 2018, DOI:10.1039/C8TA02522C)

版权所有© 唐群委教授课题组    暨南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兴业大道东855号暨南大学   邮编:511443

  • w-facebook
  • Twitter Clean
  • White Google+ Icon
bottom of page